只要在福建省闽南厦门、泉州和漳州三地市还是台湾省金门长大的朋友,都对红砖非常亲切。自家的屋顶、外墙、小巷的地板,到处都是红砖。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,在闽南语里,“厝”是房子,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,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。作为福建土楼、土堡、红砖、灰砖四大民居建筑之一,红砖古厝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。
怀着对故乡的情怀和小时候居住的红砖古厝的印象, 抽空走访闽南地区一些古厝建筑群, 深刻了解这个历史独特的建筑背景, 并以泉州地区的”最红”的红砖古厝为主要考察地, 走遍了晋江五店市, 晋江梧林古民居, 南安蔡氏古民居和厦门大嶝红砖古厝群等等。
闽南红砖古厝以“官式大厝”为主,故又名“皇宫起”。在不少地区,又名“红砖厝”。它形似殿宇,富丽堂皇,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。它的主要特征是,前埕后厝,坐北朝南,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,红砖白石墙体,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。
我在众多形式各异的红砖古厝中挑选出对最经典,最常见的三间张古厝民居进行MOC。
从上往下俯瞰,可以清晰的看出整个红砖古厝前后的顶落和下落,中间为天井。
大石埕上的鸡舍, 几只小鸡很欢快的围绕着鸡舍散步。
孙子最喜欢和他的宠物狗一起玩耍。
门前的大榕树下, 爷爷和爸爸享受着午后的闲暇时光, 在石桌上泡着茶, 吃着茶饼讲古话仙(聊天)。
勤劳的妈妈在树下水井旁边的洗衣池洗着一家人的衣服。
闽南大厝一般都有一个大门和两个边门,门上有各种家训,浮雕,彩绘。
从大门看进去,可以看得到屋中的天井和正厅的供桌和佛像。
去除屋顶后我们能完整的看出这个三间张的古厝屋内布局。
为了做内饰,我适当的对这个布局进行简化,例如,省去后房和后轩,和缩小下落厅的面积,使整个布局更加美观而不繁杂。也降低了各个房间的墙壁,便于对各个屋内的内饰进行观察,同时去掉房间上的梁,只保留了天井上方的横梁和装饰。
爷爷奶奶的房间以传统的“红眠床”和衣柜,并保留了床旁的木质马桶。
古时候闽南古厝里面是不能有厕所的,只有木质马桶和痰盂。厕所都是屋外的简陋旱厕。女子可以在床旁的木马桶方便,所以在第二天早上洗马桶也是一个女子每天必须做的家务。
爸爸妈妈的房间保留了衣架和桌上的时钟。 这个时钟在当时可是三大件,是妈妈的嫁妆,一直到现在还能完整准确的击打铃声进行报时。
正厅即为家族进行祭拜神灵和祖先的地方,经常由阿嫲(奶奶)主持。供桌上放置的丰盛的贡品,点上两根红蜡烛,寄托着家族未来一年的希望和福佑。
正厅旁一角较为阴暗,是个放置咸菜缸的好地方。
孩子的房间简约,色彩明亮,墙上的飞镖盘,沙发上的笔记本电脑和吉他,显示了小家伙的多才多艺。
那时候的厨房里面红砖灶台煮的是柴火饭,厨房里面没有冰箱,只有食品柜,放置着碗筷和隔顿菜。
厨房门口就是石桌,一家人都在这里吃饭。旁边的房间名为榉头,是粮食储藏室,里面放的是刚从海鲜集市买回来的巴浪鱼。
另外一间榉头,放置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农具,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春播。
爷爷奶奶门口的立式大时钟是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,海外亲戚从南洋带回来的大件家具。整点后就能听到醇厚的钟声。
门前贴着春联,春联横批上方的四个黑体石刻字体标志着家族的发源地,让世世代代子孙不忘本。
从作品中移出所有房间的家具,并排列在一起,就能很容易的看得出时代的变迁对这个家族的影响了。
以上,欢迎诸位大佬对拙作多多指点和拍砖,谢谢。